“教育的道理我都懂,但是不同職業(yè)間收入差距太大,如果現在不拼命讓孩子上補習班,他們長大只能去掃馬路,怎么辦?”在前天舉行的上??破沾笾v壇交流環(huán)節(jié),一位外企女高管的一番話引起嘉賓和聽眾的激烈討論。
此次講壇的主題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什么”。三位教育界重量級嘉賓——宋慶齡學校校長、宋慶齡幼兒園名譽院長封莉蓉,靜安區(qū)教育學院附校校長張人利,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處處長楊振峰與家長們共同探討高效教育的秘訣。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傾聽孩子的需求、家長們應放下焦慮,是三位教育專家演講中共同提到的觀點。
而這位女高管的問題卻凝聚了當下家長的焦慮“癥結”所在。專家們表示,社會競爭太激烈,害怕孩子掉隊是人之常情,但他們卻過多地把自己的經驗套用在孩子身上,沒有看透未來的競爭并不只是分數的競爭,更是個性的競爭,每一個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發(fā)展的人,都有享受人生出彩的機會。
“掃大街”后面有著女高管沒有看到的問題
楊振峰說,這位女高管的問題看似有道理,其實并不嚴謹。她故意將企業(yè)高管和掃大街這兩份職業(yè)放在一起,誤導人們接受“考得好就能當高管、考得差就只能掃大街”,但實際生活并非如此。“當高管或掃大街需要的很多能力,都不是以上補習班的數量來決定的。”他說。
真正帶著興趣的工作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廣播新聞中心首席主持人秦暢談到她最近邀請一位環(huán)衛(wèi)工人擔任節(jié)目嘉賓——她不僅是90后,還是一位上海本地小姑娘。她直播自己掃馬路的過程,一不小心成了環(huán)衛(wèi)圈的紅人,她記錄著所管片區(qū)人們生活的人情百態(tài),甚至有人專門去看她掃大街。“不要以現在的工作去判斷未來的工作。”秦暢認為。
和語數外老師相比,生物老師的“存在感”或許并沒有那么強,備一套教案可以講六遍。但是因為喜歡,身為生物老師的楊振峰并不覺得這是一種“折磨”,而且,他給不同班級準備不同的教案,在同樣的時間里就比別人成長得更快,“這就是興趣的力量。”
所有人都是“劇場效應”受害者
家長為何焦慮?楊振峰說,根本原因是“劇場效應”。何謂“劇場效應”?在一個劇場里,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員的演出。忽然,有一個觀眾站起來看戲(可能是為看得更清楚,也可能因為身高較矮),周圍人勸他坐下,他置若罔聞。于是,周圍的人為了觀賞演出,也被迫站起來看戲。最后全場觀眾都變成了站著看戲。
如何改變“劇場效應”?楊振峰說,首先需要有“管理員”讓站著的人坐下。近年來上海市教委連續(xù)頒布減負政策,就是這一體現;而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長本身轉變觀念,要知道未來社會是一個提倡個性能力、講究創(chuàng)新能力的社會,如果大家一窩蜂地去學奧數、編程、英語,那所有人這方面的競爭力都降低了,而擁有“稀缺”能力的人將擁有更好的就業(yè)前景,而稀缺能力的培養(yǎng)又和孩子自身興趣有關。
所以楊振峰建議家長把培養(yǎng)孩子興趣放在一個新的維度進行考量,這可能是孩子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為何家庭教育的地位越來越高
封莉蓉說,近年來,教育和科學的聯系愈發(fā)緊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教育是家庭和學校共同作用的結果,家長是孩子最親密的人,老師是孩子最崇敬的人,那么家長和學校在教育中分別扮演什么角色呢?
從共同點來說,二者都要回答好這三個問題:培養(yǎng)怎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具體來說,學校教育是要尊重教育規(guī)律,即符合大概率人群的成長規(guī)律,而家庭教育是個性化教育即為某個孩子量身定制。
有家長覺得,現在老師什么都要家長監(jiān)督,家庭教育的負擔越來越重。張人利認為,這是必然的,這是時代發(fā)展所決定的。他提出一個判斷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標志,就是看孩子是否愿意和你講心里話,你只有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才能真正地成為他們心靈的導師,如果有更多的家長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孩子的焦慮程度、患心理疾病比例都會有所下降。
XuYiedu.cn聲明:此消息系轉載網絡,XuYiedu.cn(盱眙教育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不代表XuYiedu.cn立場。